1.中华第一龙教案
2、中华第一龙指的是河南濮阳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那条龙。
这条龙的特点是用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样子像蜥蜴 。 3.中华民族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 ,因此我们祖先把许多动物的特点集中在一起。
从龙的艺术形象中我体会到了 我们祖先的丰富的想像力和非凡的创造精神,体会到我们祖先的理想和希望,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4、书上: 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吉祥。
课外: 龙潭虎穴、画龙点睛、藏龙卧虎、车水马龙、笔走龙蛇、龙争虎斗、龙行虎步、龙盘虎踞、乘龙佳婿、凤骨龙姿、飞龙在天、伏虎降龙、龟龙鳞凤、黄龙痛饮、画龙刻鹄、龙飞凤舞、龙肝豹胎、龙飞虎跳。
2.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9课《赵洲桥》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赵州桥》导学案教学案19 赵州桥一、教学目标1、会认“济、匠、砌、雕、抵、智、慧”等7个生字;会写“爪、贵、参、案”等14个生字,理解“创举、横跨”等词语2、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3、理解总起句和过渡句的形式和作用4、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5、学会用关联词“不但……而且……”、“既……又……”、“有的……有的……”等关联词造句。
二、预习学案图片、PPT、生字卡。三、导学案一、由图引入,揭示课题1、(出示赵州桥的图片)同学们,这是一座石拱桥。
(板书:石拱桥)石——指出了桥的材料是石头;拱——指桥的形状。用石头建成的拱形的桥叫石拱桥。
这座石拱桥就是——赵州桥(板书课题)。学习“州”。
这座桥还有另一个名字叫——(齐)安济桥。课文中用一个词语说明赵州在世界上的影响。
(板书:闻名世界)2、请同学们读读这样一段文字资料。(出示)二、抓住重点,深入学习一读第一节,了解节意1、课文的第一小节主要讲的就是以上这段文字的内容。
(一起读第一节)2、分别出示:① 赵州桥距今已有_______多年了;② __________的赵州桥距今已有______多年了;③ 李春________的________赵州桥距今已有______多年了。这三句话都能概括第一小节的意思,哪一句话你以为最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二 围绕“创举”,了解赵州桥的设计。1、赵州桥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石拱桥,在于石匠李春独特的设计,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出示: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2、理解“创举”,“举出”字典中主要有这样几种注释。出示:举 ① 往上托 ② 举动 ③ 推选 ④ 以上全部创举在这里是指“创造性的举动”、“从来没有过的举动”。
3、怎样的设计,是当时建桥史上的创举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然后找到理由,看哪位同学找得多?交流 板书 石头砌头 没有桥墩 大桥洞 小桥洞4、师生引读第二节,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出示句子: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师:并排写出了一句话,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十分——(板书)坚固。
师生共同由板书整理第二节节意。5、出示:三熟读成诵,体会“美观”1、师:所有的建筑,除了坚固,还要追求美观,赵州桥就做到了这一点。
出示句子: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节,赵州桥美在哪儿呢?2、交流,理解词语:缠绕,抵。
3、出示句子:图片,读一读,体会美观,读出美观。4、出示天空,尝试着背一背:这座桥不但________,而且________。
桥面两侧有________,栏板上__________:有的刻着__________,嘴里吐出________;有的刻着__________。前爪____________,各自____________;还有的刻着__________。
所有的龙似乎____________,真像__________。5、小组背,个人背,概括节意:这座桥不但_________,而且_________。
栏板上雕刻的龙都_____________。三、体会文章主题,总结升华1、师:读完课文,赵州桥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交流 小结 出示第四节 赵州桥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2、赵州桥历史悠久,坚固美观,后人写了许多赞美赵州桥的话。(出示)四、练习概括,布置作业 依据练习及板书,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检测我会填创举 创建1、劳动( )了人类社会。2、这种设计是一个( )。
精致 精美1、栏版上雕刻着( )的图案。2、这些工艺品件件都很( )。
五、课后作业你的家乡也有古建筑,请你去了解它的历史并把它画下来。六、板书设计 16 赵州桥设计 特点李春 雄伟 坚固 美观。
3.小班接成语龙教案
语文知识、能力整合的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活动主题:成语接龙。
活动年级:二年级
活动内容:收集成语。
活动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
教学过程 :
1、讲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成语和成语故事?把喜欢的故事讲给同学听好吗?(学生讲故事)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谈感受)许多成语和故事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吧!
2、说成语:今天,我们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成语接龙”(首尾相接)快快开动脑筋,想想你知道那些成语。
(每组10人,到前面说成语,说不上来即被淘汰,看谁取得最后胜利)
3、识字:
1)、出示第一组成语,学生自由读,认识生字。
2)、出示“寸、益、彰”三个字,读字音,交流识字方法。
4、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二、三组成语。5、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所得。
6、讲成语故事。
1)、学生自愿交流。
2)、听了故事后你知道了什么?
7、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2)、找出自己觉得不好的字,教师范写指导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自己评评,看看有哪些进步。
5)、同桌互评,共同进步。
8、练习:
1)、把成语填完整。
( )苗( )长 ( )到渠成 ( )井( )天 取( )补短
2)、把你收集到的成语写下来,和同学互换。互相读一读,记一记。
9、课外阅读指导。
找成语故事读一读,积累几个你喜欢的成语。
4.语文第一课龙是几年级的
北京版 四年级语文下
原文:
我见过赛龙舟,
看见过舞龙灯。
我知道北海有九龙壁,
东北有黑龙江。
可是,谁见过真的龙?
连属龙的人人也说不清。
奶奶告诉我,龙是水里的神,
缩小如蚁蚕,伸展能遮天;
有时显露于云端,
有时隐形入深渊;
龙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
翻搅四海云水,威力无比。
爷爷说,
龙的故乡在中国。
龙从九州大地腾空而去,
地图上留下了龙口、龙门、九龙坡。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有龙的的精神、龙的气魄。
爸爸带我登上八达岭,
眺望连绵万里的长城。
他指点着老龙头的方向,
讲述着秦始皇的功绩、八国联军的罪行,
让我面对嘉峪关吹来的疾风,
感受黄土高原的粗犷、雄浑。
他说长城像巨龙一样卧在崇山峻岭,
它是我们民族历史的见证。
妈妈说龙并没有消失,
它生机勃勃、无比年轻。
长江从三峡大坝上喷涌而下,
那是龙在轰鸣;
列车在京九线上呼啸而过,
那是龙的身影;
三北防护林绿树葱茏,
那是龙换了新装;
西昌基地直上云霄的火箭,
那是龙在跳跃、飞腾。
老师告诉我们,
世界在发展,人民在前进。
亚洲有一条巨龙,
正在跃出东海。
它要去搏击万里长空,
它要去迎接旭日东升,
它要催春风化雨,它要让大地万象更新。
中华巨龙已经腾飞,
它英姿勃勃让全世界震惊
5.龙的传人的课文教学
5.2.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凝聚着强烈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的文章,教材通过对龙的传说、龙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以及龙的象征意义的描述,赞颂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意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5.2.2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读中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快乐。
5.2.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词。 3、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5.2.4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龙的象征意义,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5.2.5 教学准备
1、教师:录音机录音带图片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转载请注明出处小学教案网 » 小学课文《龙》的教案